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院部动态 · 正文
钢笔绘丹青,匠心续华章 ——张中与玉林文化传承之旅
来源: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李丙传 发布时间:2025-03-25 20:43 点击量:

在广西玉林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有一位用画笔书写城市灵魂、以匠心传承文化文脉的艺术家,他就是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中老师。2025年3月,张中老师被评为玉林市文化塑城先进个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为玉林文化传承与发展所付出努力的肯定。

一间办公室当画室,初心始到终

张中老师来到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已有一年时间。初见他时,他总是以一副随和的模样对待同事,做事简单干练,但内心深处却有着一股强烈的正义感。他用身体力行诠释着对钢笔画事业的信仰,用“画痴”二字来形容他,绝不为过。

走进张中老师的办公室,仿佛进入了一个静谧的艺术世界。一张张泛着黄色的宣纸,用钢笔画记载着玉林十字街、兴业古桥、高山村古建筑群及广西铁力木明式家具。墙上静静悬挂着一幅《云天宫烟雨》钢笔画,画中飞檐翘角的玉林传统民居古建筑与氤氲水雾交融,笔触刚劲中透着婉约,恰似张中老师人生写照——以百炼钢坚韧深耕玉林文化沃土,化绕指柔智慧活化城市文脉。

每至深夜,当别人都已沉睡时,张中老师的微信朋友圈会准时呈现每日创作的最新钢笔画作品九宫格。正是这种画耕不辍的执着劲头,让他在钢笔画事业中做得有声有色。他将一间办公室当作画室,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众多师生投身于钢笔画创作与研究。

张中被评为玉林市文化塑城先进个人(摄于2025年3月)

一支钢笔,记载玉林千年文脉

2023年初春,张中老师带领“画说”团队走进北流市大容山深处。当同行者在惊叹于云海奇观时,他却被山腰处一座倾颓的客家围屋牵动心绪。他感慨地说:“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民居建筑,是记录玉林文化的‘活化石’。”

这支由玉林师范学院多种专业组成的教师团队,确立了以“钢笔为考古工具,以文字为主要媒介开始长达两年的文脉挖掘工程。从云天宫文化城的雕梁画栋,到寒山诞民俗活动的衣袂翩跹;从都峤山摩崖石刻沧桑笔触,到侨乡古宅门楣上的南洋纹样……“画说”团队以“四维透视法”将建筑、民俗、自然、历史转化为16部文化专著,构建起“福地、客家、侨乡、海丝”四大文化符号体系。

“每一幅钢笔画都是解码城市DNA的钥匙。”张中老师轻抚着《画说玉林》书页说道。通过钢笔画,他和团队将玉林的千年文脉一一呈现,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

张中在福绵区沙田镇南流陶村(摄于2025年3月)

“鬱上金秋”展,画说硕果满枝头

2024年“鬱上金秋”成果展上,一组以玉林八角为原型设计的镂空书签引发观众热议。游客轻触书签,手机扫描即弹出采茶戏全息影像——这正是张中“画说”团队“活化文脉”的巧思。

一幅幅钢笔画原作、学术专著、数字文创构成三维传播矩阵,两年间吸引多达超30万人次驻足观展。文化塑城不能停留在纸面。张中带领“画说”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尝试将钢笔画技法融入芒编、陶瓷等传统工艺,开发出玉林文旅地图、方言绘本等12类文创产品。

在玉林十字街“城市记忆馆”,由团队设计的互动装置《文脉长河》,通过AI技术让游客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成为一处新晋网红打卡点。张中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文化塑城不仅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要让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城市的灵魂。

张中在柳州工业博物馆(摄于2024年12月)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新生展新颜

2024年5月,李伟中校长和张中老师带领“画说”团队调研平陆运河。在“平陆运河影像展示厅”三维全息屏前,张中老师观赏着平陆运河上线的交互系统,受到启发后,他开始致力打造“玉林文化基因库”工作。


玉林师范学院“画说”团队在马道枢纽调研(摄于2024年5月)

2025年3月,“画说平陆大运河”课题项目获得立项。张中老师说:“文化塑城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传统在创新中永生。”夕阳透过窗棂洒在他的画稿上,钢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恰似这座城市文化血脉的搏动。

从钢笔画卷到数字化云端,从书斋学术到人世间市井烟火,张中老师用他的画笔和智慧,诠释了一位艺术教育者对文化坚守的信念,让玉林这座千年古城焕发神采。他不仅是玉林文化的记录者,更是传承者和创新者。在他的努力下,玉林的文化文脉得以延续,城市的文化魅力得以彰显。

张中老师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画笔还在描绘着玉林的未来。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画说”团队将为玉林的文化塑城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让这座城市的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