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服务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走进北流市民安镇丰村广场和北流市雷霆素质拓展基地,以“科普宣讲+实践服务+文化传承+科技赋能”多元形式开展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科普筑梦·智启科学之光
“酷玩物理”实践团以趣味实验点燃科学热情,电离子魔幻球的幽蓝光晕、人体连通灯泡发出的光芒等令孩子们惊叹连连,将物理原理化为直观奇观,孩子们在惊叹中感受科学魅力。动手实践环节,实践团成员们教小朋友动手组装摩天轮模型,在剪裁、安装、调试过程中,领悟齿轮转动、重力平衡等机械原理。其中一位五年级小朋友说:“原来摩天轮转动有这么多学问,物理真有趣!”。活动以“趣味科普+动手体验”双轨模式,让乡村孩童感受科学魅力,厚植科学素养。
薪火相传·“两弹一星”润童心
“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以深情讲述再现功勋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奋斗历程,从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核盾牌到钱学森突破封锁归国报国,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种子深植孩童心田。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动手体验“两弹一星”主题非遗漆扇创作,孩子们在扇面勾勒火箭形态时,志愿者引导思考:“钱学森爷爷当年如何用算盘打出航天轨迹?”,在亲手调制朱红(象征火箭尾焰)、玄黑(喻指核盾牌)等“精神色系”过程中体会工匠精神。当传统工艺与红色精神交融,红色基因悄然在指尖传承。活动创新性构建“精神解码-艺术转译-情感共鸣”传承链条,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科学家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跃然于漆扇之上的鲜活生命体,通过漆扇让红色精神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根。
AI绘梦·勾勒职业新愿景
“长大后我想当航天员!”“我要做救死扶伤的医生!”“我想当兵!”在“未来职业畅想会”上,一场畅想未来职业理想的演说正在进行,孩子们争相分享理想。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孩子们操作人工智能软件,从输入“航天服”“白大褂”等职业关键词到选择场景元素,孩子们专注地参与每一个步骤。随着手指轻轻一点,一张张个性化职业形象照跃然屏上,穿航天服的小探险家遨游在星空,白大褂的小医生身边环绕着爱心,兵哥哥庄严站立…… 当照片被一一打印出来,孩子们捧着“未来的自己”,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憧憬,眼中满是对成长的期待。活动以科技赋能,不仅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了人工智能技术,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职业梦想的种子,为乡村孩童架起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科技赋能·匠心服务暖乡邻
丰村村委广场长廊里,“科技赋能乡村,青春践行使命”实践团的义务家电维修点热闹开展。队员们熟练拆解电风扇、电饭锅等故障电器,排查线路、更换零件,短短数小时修复50余件家电。“没想到坏了的电扇这么快修好了!”村民的赞叹声中,实践团用科技专长解决村民实际需求,以“小维修”传递“大温暖”。
热血传情·科普赋能护生命
“一次献血能挽救3-5人生命,还能促进自身血液再生!”“生命之约”科普实践团穿梭于村落,通过宣传册、主题扇等载体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志愿者结合案例讲解献血流程与注意事项,用通俗语言破除认知误区,推动“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理念入脑入心,为乡村注入生命关怀正能量。
青春担当·净美家园践初心
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与场地清理。队员们手持扫帚、分类垃圾桶,细致清扫长廊角落、整理活动垃圾,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从晨光熹微到烈日当空,汗水浸透衣衫却热情不减,以“净美”行动为乡村环境添彩。
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是该院深化“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双轮驱动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作为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学院始终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构建“专业实践+思政浸润+社会服务”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依托“格物笃行”党团共建品牌,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AI科技科普等融入实践课程,实现“课堂所学”与“乡村所需”精准对接。未来,该院将建立“高校+村屯”长期结对帮扶机制,推动科普资源、科技成果与乡村教育、产业需求深度对接,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