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学与传媒学院暑期志愿服务队赴玉林市茂林镇鹿峰社区开展了“七彩假期”支教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儿童发展需求,创新构建“红色铸魂+AI启智”“非遗美育+绿色课堂”“双向成长促振兴”三维体系,覆盖学生500余人次,研发课程10门,为乡村教育注入新动能。
红色铸魂+AI启智 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教育贯穿活动始终。志愿者深挖本地红色资源,讲述李明瑞、俞作豫等革命先辈事迹。《歌唱祖国》的嘹亮合唱激荡爱国热情,党史知识竞赛点燃学习热忱,红色基因在互动中薪火相传。
课程创新融合科技元素。“AI启蒙工作坊”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游戏解析技术原理,引导学生围绕“AI伦理与责任”展开思辨。在科技赋能下,传统红色教育焕发新活力:语音识别系统辅助朗诵,让历史人物“亲述”家国情怀,实现红色精神与科技素养深度融合。
非遗美育+绿色课堂 激活文化基因
国学教育打破单一诵读模式。经典诗文诵读与非遗实践相结合,学生将诗歌名句剪成红纸窗花,传统文化在剪纸刀尖与画笔下焕发新生。
环保理念深度融入课堂。“绿色能源实验室”里,学生组装太阳能小车测试光电转化率,搭建风力模型探索清洁能源,在“飞机滞空挑战赛”中理解空气动力学,让孩子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接。
双向成长暖人心 服务学习促振兴
传统文化涵养修身之道。书法课上,志愿者手把手教授运笔技巧,孩子们在书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体悟汉字美学;揖礼坐姿教学传递“不学礼无以立”的处世哲学,内外兼修培育文化自信。
心理健康守护成长之路。“情绪卡牌”引导学生识别情感波动,“解忧信箱”搭建倾诉通道,为儿童筑牢心理防线。志愿者们给予真诚的回应和温暖的疏导,帮助孩子们学会面对挫折、管理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这一系列举措,让关爱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留守儿童的心田。
此次“七彩假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探索了“红色铸魂+AI启智”、“非遗美育+绿色课堂”、“双向成长促振兴”的三维育人新路径。学院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青春在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