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英,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研究。广西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专家、广西教育厅教材评审专家、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西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完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重点课题等10余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西高校教学成果奖、广西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奖各1项。
一、教育理念:立德为本,树德育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很庆幸选择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冯海英对于选择这一职业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坚定与自豪。在谈到她的教育理念时,她表示,“立德为本,树德育人”是她教学实践中不变的信念和追求。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培育,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谈到她的职业理想时,冯海英提到古人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认为好的教师是经师、能师、人师的融合体,教师的人格境界应追求职业境界(经师)、专业境界(能师),最终要达到“人师”的事业境界,教师要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冯海英认为,教师应当将教育事业视为一项奉献爱心的伟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生的追求,在教学工作中,她始终坚守这一信念,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努力。
二、课堂设计:寓教于乐,引领成长
冯海英善于将“立德为本,树德育人”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在《语文课堂与教学论》和相关选修课的课堂上,她会引导学生理解“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明确语文学科“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课程任务,强调“教学中要重视感受品味、重视熏陶感染,实施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课堂上,冯海英更是将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跟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与三观教育紧密结合,她常以独特的视角,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真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知识,形成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知。她让师范生讨论如何讲中学语文课本中陶渊明、柳宗元等文人的“归隐”思想,如何正确看待儒家经典中“积极进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理想和道家作品中“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告诉师范生“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精神立人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她给考研的学生上专业辅导课,也会告诉学生,人生的努力并非为了追求短暂的愉悦,如喝快乐肥宅水、追肥皂剧等带来的多巴胺的快乐,而应在各个成长阶段设定目标,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从而获得持久的喜悦。在职业理想教育方面,冯海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经常跟师范生分析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具体而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她充分利用实践周、平时实训、试讲与说课、面试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技巧。
三、教学实践:主体参与,实践创新
冯海英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主要担任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相关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试讲与说课》《语文名师研究》《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成长》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毕业论文指导、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指导、试教指导、实践周指导、考研指导等工作。冯海英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采用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她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加强师范生的实践训练,通过课前10分钟演练、小组练习、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学评议、说课等各类活动,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反思能力,所教班级学生整体教学水平提高较快,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和今后的实践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冯海英指导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比赛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如2021年指导学生农蔚华参加广西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022年指导学生林景悦参加广西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指导学生路雅萍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024年指导学生刘泽玲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近几年指导农红杨、林妍秀、张璐瑶、蒙茵、李东桦、黄英、高榕良、朱秀群、伍晓钰等学生成功考上了研究生。2024年,冯海英主持的课题“细读一联比一融合:从单篇到群文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15年探索”荣获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四、教学影响:耐心陪伴,催化成长
从教多年,冯海英始终秉持着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用她独特的教育方式,助力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取得突破。提及往事,冯海英说:“那些瞬间,我早已不大记得。”然而,她的学生们却将那些珍贵的时刻铭记在心。如多年后杨宇维同学再次联系上她,深情回忆起那夜在校园拐角路灯下,冯海英为他指点教案,陪伴和指导他试讲的情景。实习期间,他们相依相伴,冯海英的关爱和指导让杨宇维感激不尽。在考研报考志愿、上专业辅导课、答疑解惑等方面,冯海英竭尽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她还注重在精神上鼓励学生,让每位学子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信念。正是这些日常的付出与关怀,让冯海英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指路明灯。在每年的教师节,她的学生们都会纷纷送上真挚的祝福,每一则祝福都凝聚着他们在冯海英的催化下所经历的成长时刻。对学生们而言,这些时刻是通往更高学术殿堂的里程碑,而对冯海英来说,则是她教育旅程中的一段段珍贵回忆。正是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冯海英教学生涯中的动人乐章,无声地诠释着“师者匠心”的深刻内涵。
五、追求卓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冯海英看来,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脚踏实地做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爱心滋润自己追求的事业。教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被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社会对教师的厚望,也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所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德为本,树德育人”,在冯海英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起到表率作用,这也将会成为冯海英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追求,继续做好教师职业的本分。冯海英表示,她将认真学习教育家精神,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学生信任的、家长满意的、社会认可的好老师、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