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绕“11113”工作思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
教务处围绕“'1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锚定'1个培养目标'——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牢牢抓住'1条建设主线'——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建设,把握'1个关键契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落实'3项重要举措'——有力开展实践育人、着力改善教学条件、扎实推进制度建设”的工作思路,认真完成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工作中表现优秀,我校荣获先进集体。
二、以“七新”工作业绩迎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一)人才培养“新面貌”
2024年,共完成57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推动教资免试认定改革,严格把好质量关。承担与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小学教育3个专业6名交换生培养工作。切实做好2024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升本综合考查,组织完成综合考查面试工作。顺利完成2024年普通专升本招生工作,积极联系全区27所高职高专院校洽谈合作事宜。2024年参加毕业审核的学生共有4780人,通过毕业审核获得毕业资格4681人,授予4518名本科生学士学位。2024年,共计266名学生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
(二)专业建设“新业绩”
2024年,学校新增申报人工智能专业1个,停招应用化学专业1个,申报撤销互联网金融专业、工程管理专业2个,目前学校师范类专业已达18个。加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度,中期评估结果均为“良好”。加大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实验教学中心等项目申报力度,按照教育厅要求组织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特色论证、申报。组织申报2024年1+X证书试点,体育健康学院获批两项各50个考证任务,拓展学生专业技能。
(三)教学改革“新发展”
组织开展自治区级本科教改项目立项申报。通过邀请专家培训、指导、评审,提高教学改革项目质量,获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23项,学校立项35项。积极推进“四新”项目申报,获批自治区级“四新”项目3项,校级立项8项。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获批自治区级职改项目3项。切实组织自治区级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申报,获批2项。
(四)教材建设“新内涵”
开展自编教材立项建设。2024年纸质版教材立项8项,数字化教材立项7项。开展教材编写合作,以第一主编身份联合乐山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等院校主编《教师口语艺术》;与太原师范学院合作参编《劳动教育》,丰富教材建设内涵,拓宽教材建设渠道。
(五)以美育人“新气象”
守牢以美育人主阵地。开设“美育大讲堂”等系列讲座,受益学生3000余人次。开设《茶艺与茶文化》等美育类课程30门,总容量9551人次,实际选课人数9666人次。美育成绩显著: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国家级奖励2项;第15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各类别共获奖21项,其中舞蹈作品《山灵》第一次参加现场展演;第十八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优秀指导老师2人;第十二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全国总决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六)专业认证“新篇章”
我校拥有18个师范类专业,其中14个专业已有三年及以上毕业生,具有认证资格。已有7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通过率位居全区前列。本年度,已完成历史学、生物科学、物理学、体育教育4个专业的专家进校考查工作,并积极组织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3个专业于2025年申请认证。
(七)实践育人“新成效”
重点支持学生参加含金量高、影响力大的学科竞赛,强化实践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学生获得区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470人次,其中国家级330项、省部级2140项;获得区级以上文艺、体育竞赛奖励282人次,其中国家级45项、省部级237项;发表学术论文57篇,获准专利(著作权)44 项。
三、凝心聚力,奋进2025
(一)紧密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分析区域内行业产业发展态势及对应的人才需求,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相对优势和潜在动能,与多元利益相关方协同育人,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二)促进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多方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习实训制度,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社会与学校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育和凝练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果
以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分级、分类梳理,分批次、分梯队统筹部署专业建设,协同各二级学院,以师范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教育教学成果产出力度,进一步培育和凝练国家级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