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团组织具体指导下,我校共青团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提升大局贡献度。现具体述职内容如下:
一、聚焦思想引领主责主业,强化共青团政治使命担当,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召开支部会议38次。面向全校454个团支部、2万多名团员和青年开展学习开展6个专题学习,参与学习近38000人次。部门党员给学生骨干、新发展团员上课3场。加强党建带团建,筑牢从严治团根基,学校党委把团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总体布局和党建工作要点,党委书记李清先等4名校领导先后深入团干部队伍指导。召开了党建带团建落实部署专题研讨会,从党委部门遴选成立第二批共青团工作博士指导团。学工部团委党支部10名党员任入团积极分子班主任。党校团校教育培养联动,为今年两期团校564名入团积极分子提供理论学习授课12次。筑牢党风廉政建设基石,对学生团干部选拔工作、共青团各项评优工作、学生开展活动经费审核、社团管理等方面进行排查和防控,没有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学校纪委书记李月发主讲2024年“清廉玉师”团学骨干主题培训会。严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党委副书记韦广雄作意识形态专题培训会,召开意识形态教育培训4次。制定《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进行安全稳
定教育培训会、座谈会40场次。全年没有发生意识形态、安全稳定事件。
二、坚持共青团政治学校本色,全年紧密围绕主旋律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常态组织化专题学习,增强团员青年教育实效,全年组织各类主题团日活动等活动60余场次,覆盖全校近2.1万名团员青年。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十百千”骨干轮训工程、团校和专职团干部“两训三优”四大项目。完成99名青马班学员、近5000人“十百千”骨干轮训工程培训任务。举办2期团校,培养入团积极分子574人,发展新团员454人。持续发挥“青锋书院”团干部成长平台功能,全年举办8期活动。打造理论宣讲领航,孵化学思践悟新成绩,建立30个“壮苗”团员宣讲先锋队,“00后宣讲团”254人,开展宣讲活动420余场次,受众超2万人次;建立40个“壮健”团员服务先锋团,组建了70多支宣讲团,10支队伍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结项时共完成80场宣讲会。树榜样示范引领,营造正能量舆论宣传。红十字协会等4个社团入选广西高校“活力社团”TOP100榜。“玉师青年说”2次登上全国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排行榜TOP200。获广西团区委推报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三、强化共青团组织育人底色,勇于探索激活团建工作创新活力的协同机制
完善团建制度注入新动力。对文件进行废改立审查,修订了3个、废除了3个、新增了2个文件,优化了团建工作制度,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团员培养管理机制建设。严格把好入团关,全年新入团454人,团员推优入党869人,经团组织规范程序推优入党的团员比例达100%。面向全校团支部书记进行了基层班级团支部团务知识培训,并组织开展团务知识挑战赛。全面夯实基层团建规范化。2024年团员先进性评价覆盖率100%,学社衔接率99.1%,开展组织生活会100%。持续落实团学改革工作要求。完成第九次学生代表大会,加强学生社团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指导学生骨干参与学校伙食管理委员会、学生图书管理委员会、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工作,加强国旗班、礼仪队管理与教育。
四、突出共青团实践育人特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服务学生成长
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围绕学校明年80周年校庆风向标,突出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成效,以“八节一季一月一赛”为校园文化活动新主线,开展了50余场活动。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非专业合唱节目《敕勒川》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实现了全国大艺展一等奖的零突破,并获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社会实践活动走实走深。组建了各级实践团队348支,其中国家级16支、区级2支,合计7659人,2024年我校社会实践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宣传媒体报道150多篇,合作共建科普基地2个,连续五年荣获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今年继续被全区推报全国优秀单位。持续推进就业与科创育人工作。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文化节”开展“就业帮扶一站式”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团团微就业帮扶,对53名困难团员开展结对就业帮扶。“挑战杯”竞赛斩获全国赛铜奖1项、区级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21项。获全国乡村振兴大赛主体赛银奖1项。深化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启动第二课堂课程智能化监测与管理模块研发,嵌入新生职业兴趣测评模块。完成审核2024届毕业生总项目数145750项,总绩点46274.65,全部应届毕业生按要求出具成绩单入档案。数字化教材《大学生第二课堂发展与指导》获立项。启动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互融互通评价机制改革。